朱橚:朱元璋第五子,朱棣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在世界上贡献巨大

朱橚:朱元璋第五子,朱棣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在世界上贡献巨大

明朝建立后,宫中设立“大本堂”,成为太子和诸位皇子读书修学之所,朱橚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

与聪明外露的几位兄长相比,朱橚并不算天资最高,却格外踏实专注,尤其善于钻研学问。

在诸多兄弟中,他与四哥朱棣最为亲近,常一同习武读书,感情深厚。

朱元璋对儿子们寄予厚望,既希望他们通晓经史,也要求他们具备领兵之才。

洪武三年,朱元璋力排众议,决意分封诸子为王,以藩屏帝室。

九岁的朱橚在这一年被封为吴王,封地定于杭州。

但这一安排却在八年后发生变数。

朱元璋考虑到杭州不仅是财税重地,更靠近京畿,不宜设藩。

经反复权衡,他于洪武十一年下旨,将朱橚改封为周王,藩地变更至河南开封。

开封曾是北宋故都,朱元璋早年亦有迁都于此的构想,将朱橚分封至此,足见对其信任与期待。

不仅如此,朱元璋更为他安排了一门显赫婚姻,将开国名将冯胜的次女许配给他为王妃。

冯胜是明朝六公爵之一,军权在握,却无子嗣,两位女婿,常遇春之子常茂与朱橚,因此格外受到关注。

年纪轻轻的朱橚,一时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为磨砺诸王,朱元璋曾将朱橚、朱棣等几位年长皇子派往凤阳常驻。

凤阳是朱元璋故乡,亦被视作大明“中兴之地”,皇子们在此体察民情、参与屯兵,接受实际锻炼。

朱棣于洪武十三年先行北上就藩,朱橚则留在凤阳长达四年,他的长子朱有炖就出生于此。

这段经历让他初步接触到民间实态,也远离了京城的权力中心。

洪武十四年,朱橚正式就藩开封。

临行前,朱元璋特予训诫,嘱咐他开封乃前朝旧都,历经战乱,务须爱护百姓,恪守王纲。

朱橚初到封地时尚且谨慎行事,低调治理。

可仅仅八年之后,朱橚未经奏请竟擅自离开封地,私赴凤阳。

更严重的是,当时他的岳父冯胜也在凤阳驻守。

这一行为不仅触犯藩王不得私离封地的铁律,更犯了与外镇武将私下往来的大忌。

消息传至南京,朱元璋震怒难遏。

他一生疑忌极重,尤其警惕兵权勾结之事,即便涉案者是自己的儿子。

尽管朱橚可能只是思乡情切或另有隐衷,但在朱元璋看来,此举已触及皇权底线。

盛怒之下,他下令将朱橚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后虽经人劝谏暂缓执行,改为软禁南京,朱橚仍被严厉惩处,其藩国事务交由世子代理。

这位一度备受期待的皇子,第一次从高处跌落,命运从此转向。

失败者

朱橚的人生在洪武三十一年迎来了又一次剧变。

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新帝登基之初,朝中最为紧迫的议题便是如何处置散布各地、手握重兵的藩王。

朱允炆自幼便对诸位叔父心存忌惮,如今大权在握,削藩自然成为他巩固皇位的首要之策。

建文朝的两位核心谋臣,兵部尚书齐泰和翰林学士黄子澄,在削藩顺序上产生了分歧。

齐泰主张擒贼先擒王,应以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为首要目标。

黄子澄则认为燕王树大根深,难以骤然动摇,不如先从其同母弟、实力较弱的周王朱橚下手,既可剪除燕王羽翼,又能师出有名。

这一策略正中朱允炆下怀,他既畏惧四叔朱棣的威望实力,又亟需一场胜利来树立威信。

于是,朱橚不幸成为了建文削藩的第一个目标。

正当朝廷密谋削藩之际,周王府内部竟爆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丑闻。

朱橚的次子、汝南郡王朱有爋,出于对世子之位的野心,竟向朝廷上书,诬告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周王世子朱有炖意图谋反。

这起儿子告发父亲的悖逆之举,在当时震动朝野,也令周王府颜面扫地,彻底沦为笑柄。

建文帝得此“罪证”,如获至宝,当即命曹国公李景隆以北上练兵为名,率军途经开封,趁朱橚不备,突然包围周王府,将朱橚及其家眷悉数逮捕。

一场突如其来的家族背叛和政治清算,彻底击垮了这位本就谨慎度日的藩王。

朱橚和世子朱有炖被废为庶人,即刻押送云南蒙化流放。

其余家眷亦被严密看管,曾经显赫一时的周王府顷刻间土崩瓦解。

这是朱橚人生中第二次被贬谪至云南,与第一次因自身过错而受父皇责罚不同,此次他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心中难免冤屈悲凉。

在烟瘴弥漫的边陲之地,朱橚过着与昔日王府天差地别的生活。

但也正是这段远离政治中心的流放岁月,让他得以更深入地观察民间疾苦。

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正天翻地覆。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步步紧逼,先后有多位亲王被废,其十二弟湘王朱柏甚至被逼阖宫自焚,惨烈殉身。

这一切终于逼反了燕王朱棣,一场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就此爆发。

战争接近尾声时,建文帝唯恐朱橚被朱棣势力利用,又匆忙将其从云南召回,囚禁于南京。

直至朱棣登基称帝,朱橚才重获自由。

兄长朱棣对他这位共经患难的弟弟颇为优待,不仅即刻恢复其周王爵位,加赐岁禄,还准其返回封地开封。

救荒之路

回到开封的朱橚,仿佛变了一个人。

昔日的政治野心早已在两次流放中消磨殆尽,他不再热衷于藩国政务,而是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对植物的研究和药用价值的发掘。

云南的所见所闻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百姓因饥荒而误食毒草丧命的画面,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执念。

他决心运用自己的权力与资源,为苍生寻一条活路,而这正是他科学事业的真正起点。

朱橚利用周王的身份,在开封广泛招揽当时的名医与学者。

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一批精通医药的人才先后被延请至周王府,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学术团队。

他不仅投入大量财力搜集散落民间的药方医书,更在王府中专门开辟出一块园地,用于种植从各地搜集而来的野生植物。

这座“植物园”,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早的用于系统性科学观察的试验基地。朱橚事必躬亲,常与医官们一同观察植物形态、记录生长习性,甚至亲自尝试某些未知植物的性味,以判断其是否无毒可食。

经过数年的积累与整理,朱橚主导编撰的第一部实用医书《袖珍方》问世。

书中收录了大量简便易行的药方,语言通俗,便于寻常百姓家庭使用与传播。

但他真正的雄心远不止于此。

永乐四年,朱橚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救荒本草》正式刊行。

这部著作堪称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具有划时代的科学意义。

全书共收录植物四百一十四种,其中二百七十六种为前人从未记录过的物种。

朱橚创造性地将它们分为草、木、谷、果、菜五部,每一种都配有根据实物绘制的精细木刻插图,并详细注明其名称、产地、形态、性味及食用方法。

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记载的许多植物都经过朱橚团队严格的实证检验。

例如提到有毒植物商陆时,他不仅说明其毒性,还记录了“与豆叶同蒸后可去毒”的实用方法。

这简直像是现代科学精神的萌芽。

朱橚还在序言中写道,希望此书能在凶岁饥年帮助百姓“觅食充肠,以保性命”,其心拳拳,令人动容。

书籍刊印后,很快受到民间和官府的重视,被广泛传抄和应用。

不久之后,它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明成祖朱棣翻阅后大为赞赏,特旨由司礼监负责刊印推广。

朱橚也乐见如此,他借此机会将另一部集历代医方大成的巨著《普济方》献予朝廷,进一步表明了自己远离政治、专心学术的志趣。

《救荒本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植物学从传统本草学中独立出来,走向了更为专业和系统化的道路。

这本书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实实在在地拯救了无数濒临饿殍的生命。

这一切,都源于一位曾经失意的亲王,在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最终在田野巷陌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归宿。

世界影响

朱橚或许自己未曾料到,他因悲悯之心而编纂的《救荒本草》,其影响竟会远远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与疆域,成为一场持续数百年的知识迁徙。

这部诞生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植物学专著,首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嘉靖四年,朝廷下令重刊此书,使其成为明代荒政中的重要指导文献。

明清两代,以“救荒”为主题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绝大多数都直接引用或参考了朱橚的原始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大量采纳《救荒本草》的内容,盛赞其“颇详明可据”,并继承了其按实物绘图的科学方法。

著作的生命力并未止步于中土。

十七世纪末,《救荒本草》东传至日本,立即引起了江户时代学者的极大震动。

朱橚所建立的“于植物园中种植观察”的模式,被日本科学家视为范本,直接推动了日本近代植物学的发展。

直至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出版的食用植物书籍仍频繁引用此书。

这部著作的东传,堪称中日科学史上一次深远的知识启蒙。

与此同时,《救荒本草》也经由西方传教士与商人的携带,逐渐进入欧洲学者的视野。

它的精细木刻插图与严谨的实证精神,让西方科学界惊讶又赞叹。

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耗费多年心血将其译成英文,使英语世界得以了解这部东方奇书。

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更是指出:“朱橚等人的工作是中国人在人道主义方面的一个巨大贡献”,并誉其为“伟大的开拓者”。

而与他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的声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橚在本朝史书中的尴尬处境。

在明朝的主流叙事中,他始终是那个“不务正业”、沉迷“奇技淫巧”的藩王,一个因父子失和、被儿子告发而沦为笑柄的失败者。

他的科学贡献在儒家士大夫眼中,远不如政绩与德行重要。

但时光终究给予了最公正的评判。

他没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却用另一种方式践行了“贤王”的理想。

《救荒本草》中的一株株草木,安静地诉说着一位亲王最为朴素和宏大的愿望:愿天下苍生,再无饥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创作

轻松掌握:如何查找家中WiFi的IP地址
office365个人邮箱

轻松掌握:如何查找家中WiFi的IP地址

08-19 👁 9156
免费使用傻瓜进销存软件的时间限制解析
365资讯下载安装

免费使用傻瓜进销存软件的时间限制解析

06-30 👁 3535
佰仟金融逾期多久上征信
office365个人邮箱

佰仟金融逾期多久上征信

09-02 👁 4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