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以前,戏曲舞台上没有“女演员”?

为什么民国以前,戏曲舞台上没有“女演员”?

戏曲理论家齐如山说:“西城口袋底胡同,从前有两个坤班,原先即名女班,也常演棠会,鄙人曾看过几次,也还不错。光绪庚子后就散了,各角有许多往天津谋生……于是女角在上海、天津就膨胀起来。”

晚清时期的青楼女子为了抬高身价,招揽顾客而去学习曲艺,一些戏班也聘用女伶来招揽观众,但只要女伶登台演出,清政府便会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

那坤旦是如何重新登上舞台的呢?这要从1912年的冬天说起,因为辛亥事起,余波未平,民国政府企图维系人心,可此时京城的市面和冬天一样萧索。这时有一个叫俞振庭的武生伶人,做了一个大胆的行为。他看到天津和上海的女班蒸蒸日上,越来越火,而保守的京城此时还不允许女伶登台,若把女伶引进,岂不是夺人眼球,不愁卖座吗?于是,他向警厅递呈了一份解除女伶禁令的请求,没想到很快就批准了。高兴至极的俞振庭马上跑到天津,邀来当时津沽闻名的梆子戏女伶金月梅、金秀英、金玉兰、孙一清等入京。

民国时期的坤旦

女伶一登台演出,人满为患。北平城里的戏迷们看腻了满台男角的戏,猛一下在台上看到了飘飘若仙,风貌出众的真女子,再加上歌喉一起,呖呖如莺,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让人沁人心脾。其他戏班子看到后纷纷效仿俞振庭。于是坤角又开始在舞台上活跃,有高兴的戏迷,自然也有那些不高兴的人。

这个不高兴的人就是田际云,当时的田际云是伶人团体正乐育化会的副会长,他以正乐育化会的名义向教育部和内务部上书:请求禁止坤角演戏,并请求政府能查禁男女同台演戏,认为此极伤社会风化。

教育部权衡之后,下令于民国二年(1913年)八月初一后,不准男女伶同台演戏,或男女分演,或另组坤班。没曾想,这个禁令一下,非但没有阻挡得了女伶的入驻京城,反而使得京城里兴起了一股成立坤班的风潮。

著名京剧演员、中国第一位现代戏女演员刘喜奎就在那时来到了北京,那时北京风雪交加,戏园子门前却早已挂出客满的水牌。

名伶刘喜奎

唱个《杜十娘》这样的小戏,也照样座无虚席。当她在第一舞台演出新剧目《新茶花》时,“观众趋之若鹜,剧场门前拥挤不堪”。一场下来,剧班收入能有大洋一千五六百元。

民国三四年间,“坤旦”刘喜奎的座价已经压倒了谭鑫培,以至于连谭鑫培都感叹:“我男不及梅兰芳,女不及刘喜奎。”

为什么“坤角”上台演出,总会有反对的声音出现呢?在中国古代“娼”和“优”是联系在一起的,都属于三教九流,所以女伶的社会地位更加低贱了。

人们还认为妇女上戏台,进戏房会带来不祥之灾。如果有人误犯,必须举行破台典礼来接触灾难。这实在是太扯了,戏剧舞台上长期都是“以男扮女”,对女演员的排斥不就是“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在作祟吗?

所以还是归结到了一个风化的问题上。说来说去,人类进化的历程就是一个人对看不惯的事情渐渐看惯的过程。

来源:苏州文化

编辑:明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创作